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,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,从很早之前在中国古代就流传多种关于七夕的说法典故,还有很多的诗人用自己的文字来描述过这个节日,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下吧!

      说法一:“七夕”最早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。从历史文献上看,至少在三四千年前,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。除了牵牛星和织女星,他们还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,合称二十八宿,其中北斗七星最亮,可供夜间辨别方向。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,又称魁首。后来,读书人把七夕叫“魁星节”,又称“晒书节”,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。

      说法二:“乞巧”也是七夕的另一种说法,历史记载乞巧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,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。

      说法三:对于数字的一种崇拜现象,古代民间把正月正、三月三、五月五、七月七、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“七重”均列为吉庆日。“七”与“妻”同音,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

      说法四:就是最广为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相会的日子,也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。王母的女儿织女与人间的牛郎相爱,受到王母的阻拦,用银簪划出一道银河,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才能见上一面。

      各时代描写此故事也有不少古诗词,比如最早记载于《诗经·小雅·大东》中的描述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;蹊彼织女,终日七襄;虽则七襄,不得报章;皖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

      汉代《古诗十九首》形容牵牛与织女的故事更为完整: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。纤纤擢素手,札札弄机杼。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河汉清且浅,相去复几许?盈盈一水间,脉脉不得语。”

      宋末元初,有方一夔《七夕织女歌》:“牛郎咫尺隔天河,鹊桥散后离恨多。今夕不知复何夕,遥看新月横金波。抛梭执枉愁零乱,彩风飘飘度霄汉。重来指点昔游处,香奁宝筐虫丝满。一年一度承君颜,相别相逢比梦间。旧愁未了新愁起,已见红日衔青山。当初谩道仙家别,日远月长不相接。不似人间夫与妻,百岁光阴常会合。”除此之外,宋代的秦观也写下了如今人人知晓的“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”。

      中国古代关于七夕的古诗词还有很多,就不一一在这里列举出来了,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。华发云课堂里也有关于《古诗词 乞巧》这门课的讲解,也可以来学习一下。